文章来源:成都银康银屑病医院咨询预约:15002805001
1954年,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成立,标志着我国皮肤病(包括银屑病等顽固疾病)基础、临床、防治研究成为国家级重点关注疾病科研项目。
1991年,美国学者研究分析了银屑病患者皮损区及非皮损区表角质形成细胞的蛋白质电泳带。发现的一种新蛋白质,将其命名为“psoriasin”。通过抗银屑病蛋白抗体双向免疫印迹试验表明,与银屑病发病有一定关系。
1998年3月~1999年5月,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正式进入临床试验阶段,治疗效果较好,试验取得满意成果。
2000年1月,银屑病、白癜风等顽固性皮肤疾病成为国家“十五计划”重点科研项目。
2003年11月,研究发现可能控制T细胞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因子,白介素IL-7、IL-7受体是与细胞引起IL-7结合的一种蛋白,是T细胞存活所必需的。
2003年12月,研究人员识别出免疫系统辅助刺激因子(co-stimulator),它可以抑制T细胞活动,阻止自体免疫疾病中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
2004年7月,“生理和心理应激对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获得重大进展,该论文阐述心理因素在免疫应答中所处地位,是心理学、免疫学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2004年7月,研究发现通过对Toll-like 受体和自身抗体的诱导,可控制免疫细胞应答机制,为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找到新方向。
2005年1月,我国加大对银屑病等顽固性皮肤疾病的研究投入,积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2005年3月,研究发现,通过抑制蛋白活动可有效控制T细胞产生有益的免疫反应,为人为方式精确调节和控制T细胞反应提供了一个可能的窗口。
2005年4月,美国科学家利用人体细胞DNA(脱氧核糖核酸)链在断裂时会发生基因重组的特点,开发出一种新的基因治疗技术,现正用于临床试验性治疗。
2005年10月,白介素17(IL-17)是一种非常有力量的化学分子,它刺激法发炎并与其他自体免疫性疾病相关。研究表明在IL-17被CD4细胞激发前给予治疗,效果好于目前使用的事后治疗方法。
2005年12月,通过对银屑病蛋白在皮损区高度表达研究,提示银屑病蛋白在中性粒细胞、T辅助细胞或T记忆细胞亚群向银屑病炎性皮损游走中起重要作用。
2006年3月,研究人员发现好的膳食有助于调节免疫系统。GCN2基因作为营养传感器,帮助酵母感知有没有足够营养生长,进而控制T细胞有选择的不响应,是免疫系统选择性地沉默的关键。
2006年12月,紫外光能抑制皮肤的免疫反应终于得到了科学解释。光和一些其他刺激通过促进皮肤细胞RANKL(receptor activator of NF-κB ligand)的表达,促使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s)增殖。
2007年1月,美学者发现免疫耐受和免疫排斥新机制,通过控制T细胞过度反应,使其不攻击身体正常细胞。
2007年7月,我国科研人员揭示生物体内调节CD4+T细胞凋亡和自身免疫的新机制,并提示β蛋白有可能成为研发自身免疫治疗药物的新靶点。
2007年10月,通过浆细胞样树突状细胞(pDCs)的异常激发来产生干扰素,会引起由免疫系统调控的炎症和牛皮癣的发病。这一效应的一个诱因已被识别出来,其形式为人抗菌肽LL37。
2008年1月,美研究人员鉴定出IL-17(白介素17)在自身免疫和炎症应答过程中的一种新功能,研究人员将会瞄准IL-17的有害作用并希望保持它在免疫系统中的有益作用。
2008年,中国银屑病(牛皮癣)协会成立,中国科学院皮肤病协会、世界自然医学联合总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共同参与开幕仪式。
2008年7月,研究发现了自体免疫病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靶向——细胞的表面受体DR3。
2008年12月,美研究小组发现另外6个限制或负责调节免疫应答的受体。医生表示,这些受体可能控制T细胞应答的不同方面。
2009年1月,我国遗传研究团队发现了与银屑病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的易感基因——LEC基因变异。
2009年2月,中国银屑病(牛皮癣)协会、中国皮肤病医学科研院和美国圣·易斯大学皮肤病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美银屑病研究小组”。
2009年9月,美科学家发现一种从根本上可以抑制攻击性免疫细胞攻击机体自身细胞的新机制。免疫系统中的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能够通过改变细胞间的化学环境,以抑制或促进增殖的方式来影响自身反应性T细胞。
2009年10月,中美银屑病研究小组在共3万余份银屑病和对照样本中进行易感基因深层发掘,又发现了6个银屑病新的易感基因,并发现了其中3个基因在中国人群、美国人群和德国人群银屑病易感性的异同,以及对早发型银屑病密切相关性,并就此提出了银屑病发病的遗传异质性。
2010年1月,中美银屑病研究小组将“易感基因”理论,运用至临床治疗中,创新前沿疗法3D自体净血疗法。该体系已全面通过临床试验阶段。
2010年1月,IL-17(白介素17)是Th17细胞产生的最重要的效应因子,研究发现,IL-17能有效地介导中性粒细胞动员的兴奋过程,过量的Th17细胞会引发严重的自体免疫疾病。
2010年8月,中国医学科学院、British Medical Association、全球医生组织协会启动“2010年度全球医学核心皮肤科技术推广项目”,3D自体净血疗法进行全球推广。
2010年11月,由美国皮肤科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AAD)与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Chinese Society of Dermatology, SCD)共同举办的2010皮肤科学高峰论坛(Conference essence in Dermatology 2010)在北京隆重召开。3D自体净血疗法作为全球临床推广项目,受到多方关注。
2011年5月,研究人员发现某个被称作AIM2受体的基因在银屑病患者皮肤中被高度激活。 AIM2 与其它蛋白合作而组装成为炎性体,会激活白细胞介素1β,直接驱动皮肤炎症发生。
2011年5月, 第22届世界皮肤科大会(22nd World Congress of Dermatology)在韩国首尔举行。3D自体净血疗法临床推广以来,以94.5%的治愈率受到医学界广泛推崇,更被大会列为“银屑病临床治疗重点推荐项目”。
2011年7月,中方研究人员在研究中发现一种miRNA分子可通过特异性靶向IFN-γ基因,对人体免疫系统功能进行调节。
2011年8月,“2011中国长沙中美免疫与疾病研讨会”暨2011年国家级医学继续教育项目“自身免疫病专题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会议中,中美银屑病研究小组就银屑病免疫学研究进展作出最新报告。
2011年10月,中美双方合作研究成果发表。研究发现银屑病致病“元凶”——真皮内γδT淋巴细胞。该细胞是炎症性皮肤病IL-17的主要产生细胞。
2011年12月,研究人员对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细胞信号传导进行进一步研究。
2012年3月,中美双方联合发表两项最新研究成果,免疫靶向治疗能够在12周内显著改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该研究项目已经通过2期临床试验。
2012年5月,最新免疫靶向治疗加入临床推广,3D自体净血疗法正式升级,以7大检测、9大康复项目为全球千万患者服务,共铸世界银屑病临床防治防线。
温馨提醒:
以上文章内容为医生助理整理。若想了解更多信息,可点击在线咨询,专业银屑病医生为您在线解答。或免费拨打咨询电话:15002805001